互联网+扶贫,创建大众参与精准扶贫的快捷方式

——在“2018中国公益慈善与社会求助研讨会”上的讲话

北京善源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张博豪

(2018年5月19日)

北京善源公益基金会作为公益界的新加入者,我个人作为公益界的一名小学生,能在本次研讨会上向各位先进学习,感到非常高兴。同时,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这次机会,向大家报告从事互联网公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互联网促进了公民的再组织化

深刻影响了公益事业发展

今年是互联网公益的第20年。那么,20年是以什么为标志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公益时代,我想可能就是ISDN早期宽带技术的应用。这不仅让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且使我国公民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公民都是“单位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单位统一负责、统一安排,组织化程度非常高。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体制内外大量流动。出于追求自由的天性,人们急于摆脱束缚在个体身上的政治、经济限制,从而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的原子化状态。然而,从社会心理学来看,现代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不会改变。互联网的发展刚好为人们提供了载体,大家或因地域、或因爱好、或因话题,自发地聚集在QQ群、BBS论坛中,也不时地开展线下活动,这可能是中国社会组织的雏形。

2008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使人们的沟通联络更加便捷。同年,在汶川地震的抢险救灾和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过程中,人们大多通过互联网组织和集结。大家发现,公民并不是追求无组织化,而是对传统组织失去了兴趣,并不是不愿表达诉求,而是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行使话语权。从这一年开始,我国的社会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了传统的公益方式转变。参与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既可以继续支持如希望工程的大项目,也可以在新媒体上找到打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小而美的公益项目,方式上既可以捐款款物,也可以选择徒步公益、以物易物等等。

回看过去的20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公民从原子化到再组织化和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这三个时间轴是重叠的,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前者深刻影响了后者。“互联网+公益”必将推动着“人人公益”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扶贫”是助力企业履行

社会责任的有益尝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一个迈向国际化的企业,一个富有远见的企业家,不会只出于制度动因——也就是出于国家法律法规等外部压力——被动地履行社会责任,而会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孕育机会、促进创新、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公益中国”是在中央提出“精准扶贫”要求和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投资1.74亿元成立中益善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全力开发的精准扶贫公益共享平台,助力在陕西咸阳 “北四县”开展的定点扶贫工作。运行逻辑是平台向贫困县免费开放,由扶贫单位动员全行30多万员工注册形成购买端(同时中行员工邀请亲友加入共达到100多万人的购买力),由贫困县筛选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作为贫困户的“脱贫助理人”形成农产品销售端,实现了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在农产品销售中,平台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为贫困地区农产品找到了销路,解决了滞销问题,比如,中国银行一年中购买“北四县”农产品6600多万元,今年春节前在20天内购买滞销酥梨近40吨。二是促进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每个县建立了仓储物流中心,物流费用由每单三公斤内7元降到了3.2元,带入了包装印刷、生鲜冷链等相关企业。三是帮助贫困地区树立品牌意识,帮助地方政府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北四县”是习仲勋同志曾经战斗过的马栏革命根据地,我们将当地苹果打造了“马栏红”品牌,大大提升了品牌和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7年共销售24吨,为贫困户增收38万元。四是即时展示帮扶对象的现实状况和扶贫成果,爱心人士在平台上的每一单购买都能看到帮扶了哪些贫困户,并通过视频、图片、数据等方式展示扶贫成果。我们觉得,这个平台与其他电商平台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是公益属性、不是商业属性,我们只做农产品上行、不做工业产品下行,我们只帮农民赚钱、不赚农民的钱。

我们在消费扶贫板块运行良好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善源公益和一起志愿两个板块,让公益方式更加多元化,让参与者有更多的选择项。善源公益由公益众筹、个人求助和慈善募捐组成。其中,3个月的时间里,发布众筹项目19个,募集善款110多万元,平台在今年民政部组织的互联网公募平台资质申请中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一起志愿板块吸引了635个社会组织入驻,发布了11个类别的220个项目。

平台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相继报道,很多中央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主动加入。目前,“公益人大”“公益天津”“公益国电”等 20多家单位上线运营,注册用户数 207万多人,覆盖 18 个省份的91个贫困县。

“公益中国”平台是“互联网+扶贫”的一个探索,不仅应用了区块链等领先技术,更是整合了资源、改变了模式。一是覆盖面更大,原来的扶贫只是单位行为,参与者就是挂职干部、驻村干部,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让单位里每个人都能了解贫困地区情况,人人都能参与帮扶贫困群众。二是参与性更广,不是帮扶单位与贫困地区的单线对接,而是通过互联网把帮扶方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单位、关注支持贫困地区的各个方面整合到平台上,以此盘活各自的优势资源,将一个个孤岛连接起来共同构建成了扶贫生态圈。三是持续性更强,由组织号召的捐款捐物是临时性的、一次性的,而在这个平台上,扶贫行为通过消费公益、志愿公益、公益捐赠等多种方式实现,改变了大众参与扶贫的心智,让每一位平台用户自发、自愿地助力扶贫工作,使扶贫与公益融入生活,让随手公益成为每个人的习惯。

北京善源基金会的主发起单位是中益善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并不是说企业没有做公益的主体合法性,而是社会组织更具有公益气质,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公益界没有壁垒,新进入者不需要刻意追求产品差异化,因为公共服务产品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公益界没有零和竞争,只有合作和联合,没有技术垄断,只有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公益没有边界,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不停歇。我相信,中国的“互联网+公益”之路前途宽广,中国公益事业空间无限,中国公益人将大有可为。